fbpx

如何提升好感度?增強這五種個人特質,肯定讓你無往不利!

人們是群居的動物,在各種日常生活中絕對少不了與人相處和溝通,如果能得到他人好感,自然很多事情做起來都順遂,想要提升自我魅力,增加給別人的好感度,其實只要增強五種個人特質,自然而然可以提升個人魅力,拉高好感度,讓自己成為擁有好感度的人!

 

「好感度是藉由傳達身心與情緒的善意,使他人產生正面態度的能力。」

提姆 ‧ 桑德斯

什麼是好感度?

提姆 ‧ 桑德斯將它定義為:「藉由傳達身心與情緒的善意,使他人產生正面態度的能力。」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讓他人對你有多一些好感,因為好感度高的人往往很受歡迎且做事會較順利,它影響我們人生中很多面向,包含財富、求職、愛與被愛的感覺…等,是我們不可以忽略的議題。

五種提升好感度的特質

然而,我們要如何提升好感度呢?其實也是有小技巧的,以下有五種特質提供參考,協助您與他人的相處模式有不同方向的調整,進而提升好感度:

一、欣賞他人的能力

你覺得一個人擁有人緣是別人先喜歡他,還是他先喜歡人?我們在跟人相處的時候,能不能散發出一種喜歡、認同或讚賞他人的感覺?換言之,如果想要讓人喜歡你,你需要從內在的心理、情緒狀態給人有一種正面的態度,因為外顯的反應是來自內在,我們的內在一定要先「我喜歡你」,或是我們對有些人的言行並不欣賞,可是我們能欣賞到他人另外的那些言行,如此一來就能夠用比較正面的態度、好情緒跟他人互動。

因此,多看到別人的優點,接受每個人的不一樣,允許別人有不同的想法、行為。如果我們都能夠欣賞別人,自然而然可以散發出比較好的情感狀態來跟他人互動。

二、同理他人的情緒

人跟人之間相處要能夠將心比心,需要多一些「同理」,如果能夠「同理」,別人會覺得你跟他是很接近,而這個同理並不是說思想上的同理,而是「情緒上」跟對方同理。跟他人相處時要能夠理解、感知對方的情緒,盡量同對方在當下的那個情緒,這種同理心的重要在於你必須「關懷」、「關心」、「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因此,當你有同理,對方必然會因為你能瞭解他而喜歡你。

三、表現好奇,增加關聯性

一般人都喜歡跟正向、情緒好的人相處,而心理狀態比較容易滿足自己需要跟想要的人的情緒都不會很差,在好的情緒之下會另外延伸一種好習慣──「好奇心」。有的人對他人並不感好奇,以至於他跟別人之間因為彼此沒有好奇,所以找不到「關聯性。如果雙方相處,有一方一直談自己的事,且對另一方不好奇、不關心;對較之下,有一方對另一方是好奇的,會想聊聊另一方的事,兩者看來,後者給人的好感度一定是高的。因為當你視對方是重要的,才會有好奇,對方也會感受得到,彼此距離更拉近。

四、使他人跟你相處感到愉悅

跟一個人相處,能不能讓對方展現笑容?兩人在一起是為了要有更圓融的關係而存在,而非為了吵架或證明你輸我贏,所以無論跟誰相處,真正目的是希望人際關係圓融。如果你能有「雙方相處能否感到愉快、有笑容」的想法與信念,相信你的言行舉止不會失禮。舉例,雙方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不一,即使對彼此並不同意,但不會去碰撞你輸我贏,而是互相分享想法,最終達到希望能夠看見對方的笑容,然而這也並不代表有一方要妥協。

五、主動貢獻,對他人真誠

與他人合作時應主動做一些貢獻,不是先求回報,而是視能不能先有貢獻,這樣可以得到更多的好感度。另外,「對他人真誠」是長期經營好感度的很重要一環,而這同時需包含「忠於自己的真實」,除了做你自己也同時考慮別人是提升他人對你的好感度的最重要秘訣,當然也是最不容易的。

提升好感度需要持續練習

我們從以上特質可以發現,能帶給他人好感度是由內而外散發出的一種能力,這並非一蹴可幾,是需要長期培養的,當然也不是難以達成。如果你能得到他人好感,接下來進行每件事情會比較容易,反之常常很多事情是行不通的。所以,其實只要你願意學習與改變,沒有人是永遠得不到好感度的,讓我們一起學習成為擁有好感度的人!

 

文 / 鄭雲龍 老師
.典傳智慧知識工作有限公司/執行長
.身體智慧有限公司/執行長
.中華華人講師聯盟第十屆理事長
.2014年中國培訓我是好講師大賽,榮獲最高榮譽『中國前30強』頭銜
.受邀演說場次超過3000場
.YouTube頻道3000萬點閱次數
.健康2.0等媒體特邀健康專家

 


從畏懼開口到結構分明、邏輯清晰的表達

典傳推薦課程:

(1)你也有公眾表達的DNA:https://swicoach.com/ops/

(2)公眾表達實務研習班:https://swicoach.com/pspeaking/

典傳智慧YT頻道影片:

(1)【口語表達】如何清晰且輕鬆的說出每一個字:http://bit.ly/2MH3fuC

(2)如何提升好感度?:https://youtu.be/fGVbhZlAuUs

加入官方LINE好友:

掌握最新資訊、不會錯過每月一場的免費高含金量直播內容、一對一問答關懷互動!

(1)典傳智慧:https://lin.ee/1Cww7P8

(2)教練林惠蘭.自我覺察學習圈:https://lin.ee/w1V8B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