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你擅長聆聽嗎?「聆聽」是構成想法交流的最重要關鍵

你擅長聆聽嗎?

 

在溝通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元素叫做「聆聽」。當被問及「溝通」和「表達」的差異,許多人會直覺地認為「表達」是「單向的傳遞」,「溝通」是「想法的交換」、「雙向的交流」。若希望透過溝通交流彼此想法,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人願意傾聽,當一方不願意傾聽,另一方也會認為不必聽你說。因此,「聆聽」是構成想法交流的最重要關鍵。

 

何謂好的聆聽者?很多人認為溝通只是想法交流,而聆聽只是把自己當作海綿,別人說什麼就聽什麼,事實上聆聽並沒有那麼簡單,一般不對的聆聽者在溝通時會有以下的慣性模式:

 

一、站在批判的位置

聆聽者在傾聽時帶著批判的角度,這時候對方會感受到聆聽者並沒有好好傾聽。

 

二、輕易下結論

當聆聽者在聽對方講述的過程中並沒有足夠時間去做交流,這時就容易先做自我演繹,揣測對方想講什麼,最後過程只聽一半就盡自下結論。

 

三、不開放聆聽

講述過程中,當聆聽者認為對方的想法與自己不同時,便馬上露出厭惡的表情,這時表情傳達出「你怎麼會這樣想?」,對方就會不想繼續講下去。

 

四、假裝聆聽

換別人說話時我們要專注、認真的聽,不要假裝在聽但心思卻飛走了,假裝有聆聽是常見的溝通障礙,尤其一旦聆聽者沒有好好傾聽,提問時也容易問錯問題,這時講述者會知道你剛剛根本沒在用心聽,那幹嘛還要問?假裝聆聽一被發現,對方就會不想溝通下去。

 

因此,聆聽含括許多學問,必須開放且允許別人做自己,以及還有很多的條件。舉例,與子女、工作夥伴、另一半溝通時,通常會希望對方講出內心真正的話,但對方會因為你不夠開放而不講出來,尤其是親子溝通方面,所以我鼓勵用開放的態度溝通,如「我瞭解」、「然後呢?」、「後來呢?」、「還有呢?」、「接下來呢?」、「能不能多說一點」,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

 

如果聆聽時只當自己是個海綿,僅僅聽對方在講述,事實上這是不夠的,聆聽時應適時加上一些肢體語言、聲音語調及好奇的情緒,鼓勵對方多說一點,並表達出關切、感興趣的善意;相反地,若聆聽時用不耐煩或無趣的語氣表達「我知道了」、「我明白」、「收到」這樣的語氣,會有希望對方不要再多說的意涵,當然若遇到對方長篇大論、偏離主題時,可以用「我知道了」、「我明白」、「收到」這樣的字眼,但語氣必須堅決而善意。

 

其實多說少聽不如多聽而精準的說,所有的溝通高手,都是聆聽的高手!讓我們一起學習成為更棒的聆聽者!

 

文/ 鄭雲龍
.典傳智慧知識工作有限公司/執行長
.身體智慧有限公司/執行長
.中華華人講師聯盟第十屆理事長
.2014年中國培訓我是好講師大賽,榮獲最高榮譽『中國前30強』頭銜
.受邀演說場次超過3000場
.YouTube頻道3000萬點閱次數
.健康2.0等媒體特邀健康專家


從畏懼開口到結構分明、邏輯清晰的表達

推薦課程:

(1)邏輯表達工作坊:https://swicoach.com/logic/

(2)引導提問工作坊:https://swicoach.com/quest/

 

加入官方LINE好友:

掌握最新資訊、不會錯過每月一場的免費高含金量直播內容、一對一問答關懷互動!

(1)典傳智慧:https://lin.ee/1Cww7P8

(2)教練林惠蘭.自我覺察學習圈:https://lin.ee/w1V8B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