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未來的自己」是一部我很喜歡的電影,劇中女主角有很好的工作職位,感情也有所歸依,卻在40歲生日時,收到來自老家的包裹,內容是7歲時寫給自己的信,每一封信雖然都顯得稚嫩,但卻懷抱著最純粹的夢想。
當她接到小時候寫給自己的信時,縱使有很多的否認與掙扎,最終難以忽略內心真實的聲音,而成為真正的自己。
看完這部電影,我也回顧了從小到大所有立志的過程,想找出哪一個人生角色是我真心的渴望,不論如何比對,我的渴望就是成為一位講師。然而,當投身職業講師時間越久、了解越深,「講師的專業使命是什麼?」反倒成為常常思考的課題。
「講師的專業使命是什麼?」回答的範疇,不外會有以下幾個角度:
(1)講師是知識的傳遞者,應具備專業核心職能與學識;
(2)講師是學習的引導者,須具備邏輯思維,多元授課技能;
(3)講師是職業的經營者,要具有人際關係、策略規劃力;
(4)講師是言行的踐行者,正確的理念價值觀、教學態度等。
我常覺得能成為一位講師,是生命中最正確的選擇,透過教學除了可不斷驗證與理解更深層的知識之外,在過程中還能更了解自我,發現更多的可能。但在這些範疇之外,講師的專業使命還有什麼呢?
圖左:孔子 / 圖右:老子
全華人的老師–孔子,在封建時代開啟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曾言「衹要是15歲以上的人,沒有我不教育的人。」為只有貴族子弟可以讀大學的春秋時期,打破了學習的限制。即便在強調啟發式教育的今日,更早已是孔夫子教學的特色。夫子曾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白話之意為「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時,就不要再教他了。」由此可見,孔夫子不僅重視學生的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同時也很重視學生的理解程度。
孔子對教育的重視,值得講師們效法。夫子提及他的憂慮是:「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對品德不好好修養,對學問不進行鑽研,聽到該做的事卻不能跟著做,有了錯誤不能及時改正,這就是我所擔憂的。」他不僅言教更重視身教,是所有老師們學習的典範。
道家思想的開創者老子,在道德經二十七章記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就是說,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鏡,不尊重老師,不珍惜借鏡,即使再聰明也免不了會陷於困惑。
老師幫助我們學習精進,然而也要有學習者才有講師的存在,師資二字正說明老師與學友相互需要相互學習之意。可知講師的專業使命除在個別領域深耕外,無可忽略的是對學習者的理解與尊重。
「專業使命」難以片言說盡,卻值得身為講師的我們持續探索與實踐。我自己仍是講師之路的學習者,故以聖人為師,與講師們共勉!!
文/林惠蘭
.SWI典傳智慧知識工作有限公司 / 教育長
.國際教練總會(ICF)認證專業教練
從畏懼開口到結構分明、邏輯清晰的表達
↓ 推薦學習 ↓
- 邏輯表達工作坊:https://swicoach.com/logic/
- 引導提問工作坊:https://swicoach.com/quest/